信息块链在掘宝藏数据谁上的江湖金区
你知道吗?远古人类最早的商业记录居然是写在黏土板上的债务清单!公元前3400年,苏美尔人就懂得用楔形文字记录谷物交易了。这让我不禁感叹,人类对数据的执着简直刻在了基因里。
说到这个,我突然想起印度涂料巨头Asian Paints的传奇故事。这家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就花了相当于今天几千万美元的价格,买了台比印度顶级科研机构还要强大的计算机。他们可不是疯了,而是要用这台机器收集全国各地的油漆销售数据。结果呢?靠着98%的需求预测准确率,他们硬是把市场份额做到了50%以上。
金融数据的"军备竞赛"
1835年那会儿,欧洲的交易员为了比别人早几个小时获得市场消息,竟然训练信鸽来传纸条!每条消息的价格换算到现在得超过500美元。等我看到1867年电报出现后,西联汇款的员工花了20多万美元就为了在交易所里架设行情终端时,突然就觉得现在的数据订阅费好像也没那么贵了。
这让我想起了彭博终端的发家史。1981年,迈克尔·布隆伯格用1000万美元遣散费创业时,谁能想到他的终端机有一天能每秒处理2300万个数据点?现在金融从业者宁愿每年花2万美元订阅费,也不愿自己去收集那些分散在各处的原油集装箱动态数据。
Web3的数据革命
说到区块链数据,最让我兴奋的是它的开放性。在亚马逊,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上周卖出了多少台Xbox;但在OpenSea上,每个NFT的交易记录都是公开透明的。这就好比所有人都能看到沃尔玛的实时销售数据,想想都觉得刺激!
不过问题来了:以太坊每12秒就产生一个新区块,Solana更是快到每400毫秒一个。这些海量数据就像未经提炼的原油——直接使用的话,普通人根本无从下手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Arkham、Nansen这些"数据炼油厂"能活得这么滋润。
四大掘金者的生存法则
我发现这个行业的玩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:
1. 金融机构:这些"金主爸爸"的数据需求最苛刻。他们不仅要交易数据,还要合规和税务报告。像Chainalysis这样的服务商从来不在网上标价,因为每个case都得派销售团队去谈。
2. 开发者:这群"技术宅"最在乎API好不好用。Covalent、The Graph这些索引器就像数据界的"搬运工",帮开发者把原始区块链数据整理成方便调用的格式。
3. 研究机构:我们Decentralised.co就属于这类。说实话,要不是有Dune这样的平台,光是清理数据就能让我们的分析师秃头。
4. 散户投资者:DefiLlama这类免费工具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。后来我才明白,他们玩的原来是"100万用户里转化5%"的数学游戏。
看不见的护城河
很多人以为数据生意就是简单的"复制粘贴",其实大错特错。真正的护城河藏在三个地方:
首先是人才。能把原始数据变成投资洞见的人,比会写代码的熊猫还稀缺。Velo Data那些有传统金融市场经验的团队,做起事来就是不一样。
其次是基础设施。你知道要完整捕获内存池数据需要同时在多少节点部署监控吗?这个成本足够吓退大多数跟风者。
最后是网络效应。Nansen的地址标签系统就像给区块链装上了"人脸识别",后来者想复制?难!
未来的无限可能
最近看到Dune开始整合AI功能,我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。想象一下,以后跟ChatGPT说"帮我分析下最近鲸鱼地址的动向",它就能直接调取链上数据给出报告,这该多酷啊!
这让我想起谷歌地图开放API后催生的打车软件革命。现在的Web3数据平台,不正是在为未来的去中心化应用搭建类似的基础设施吗?虽然我们还看不清最终会涌现出什么新物种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在这个数据即石油的时代,掌握信息提炼术的人,终将成为新世界的"炼金术士"。
(责任编辑:战略)
-
老铁们!今天比特币这波行情简直了!我早上布局的多单完美止盈,整整拿下350个点,换算成美刀就是3000多U进账,这感觉比喝冰阔落还爽!说实话,最近市场行情是真的给力。但我知道很多朋友可能还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。记得上个月有个粉丝跟我说,他操作总是踏不准节奏,要么买早了被套,要么卖飞了拍大腿。这种情况我太了解了,毕竟谁还没交过学费呢?今日战绩分享:精准预判的快乐给大家看看今天的实盘截图(见图)。这个多... ...[详细]
-
每当加密市场回暖之际,投资者们总是摩拳擦掌地寻找下一个百倍项目。但说实话,在如今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,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就像大海捞针。作为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特别想跟大家聊聊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项目——Hooked Protocol。为什么Web3教育如此重要?记得2017年那波牛市,我身边好多朋友连比特币是什么都没搞懂就冲进来,结果可想而知。现在的Web3世界比当年复杂多了,光钱包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现在的银行系统真是让人头疼。每次转账都要被薅一层皮,跨境支付更是贵得离谱。作为一个经常处理国际支付的人,我深深理解这种痛苦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稳定币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这一切。年轻人正在用脚投票上个月和00后的表弟聊天,他给我看了一个有趣的对比:用传统银行系统跨国转账200美元,手续费高达12美元,而用稳定币只需不到1美元。这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年轻一代都在逃离传统金融体系。Coinbase最近... ...[详细]
-
哎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最近比特币圈子里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,让我不禁想起了2014-2017年那场持续数年的大区块之争。那时候,中国矿工和交易所联手对抗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,最终却落得个"矿霸"的骂名,还被迫分叉出了BCH和BSV。说实话,看着这些往事,我内心五味杂陈。新旧之争的轮回现在2023年了,同样的剧本又在重演。只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铭文,而推动者依然是中国的散户和交易所。我不得不感叹,这个... ...[详细]
-
这几天泡在林园的投资世界里,我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——原来投资大佬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如此迥异!如果把林园和巴菲特比作投资界的"老派绅士",那加密世界的风投们简直就是一群"冒险家"。这不禁让我思考: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,我们到底该选择哪种投资姿势?价值双雄的异同:林园VS巴菲特说起来有趣,这两位投资大佬就像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师兄弟,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投资路径。他们都钟情于"护城河"深厚的企业,对那些靠... ...[详细]
-
哎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最近比特币圈子里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,让我不禁想起了2014-2017年那场持续数年的大区块之争。那时候,中国矿工和交易所联手对抗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,最终却落得个"矿霸"的骂名,还被迫分叉出了BCH和BSV。说实话,看着这些往事,我内心五味杂陈。新旧之争的轮回现在2023年了,同样的剧本又在重演。只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铭文,而推动者依然是中国的散户和交易所。我不得不感叹,这个... ...[详细]
-
当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投资英伟达股票的时候,币圈已经悄悄上演了一出"青蛙变王子"的戏码。没错,我说的就是那只绿油油的悲伤蛙PEPE,它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37.5万倍的惊天涨幅,让所有传统投资人都惊掉了下巴。meme币:加密世界的社交货币说来有趣,这些看似无厘头的meme币,其实完美诠释了什么叫"最无用的就是最有用的"。它们没有复杂的商业模式,不需要讲什么高大上的故事,只需要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表情包就... ...[详细]
-
NEAR代币飙升至1.67美元高位,创始人重掌帅印为项目注入新动能
最近区块链圈子里最热闹的话题,莫过于NEAR Protocol这匹黑马的强势表现了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公链发展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NEAR这一波行情确实让人眼前一亮。就在上周,NEAR代币价格一路高歌猛进,突破1.67美元大关,创下近半年来的新高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市场寒冬时,不少人对NEAR的质疑声,如今看来,这个项目正在用实力证明自己。创始人Illia回归,开启NEAR2.0时代更令人振奋的是,NE... ...[详细]
-
亚洲区块链力量崛起:Vitalik Buterin亲历的行业变迁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加密领域的观察者,我最近在德克萨斯州的一次行业聚会上听到了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的精彩分享。他用略带兴奋的语气告诉我们:"你们知道吗?亚洲开发者的角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"这让我不禁想起五年前在东京参加区块链会议时的场景,当时会场里大多是在讨论挖矿和交易所。从挖矿到创新:亚洲团队的华丽转身Buterin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察:"记得2018年那会儿,亚洲在加密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加密货币市场的从业者,我不得不说Solana最近的复苏势头令人振奋。还记得2022年FTX暴雷后,SOL代币暴跌95%的惨状吗?当时很多人都认为Solana会就此沉沦。但事实证明,这个生态系统的韧性远超预期。如今,Solana不仅重振旗鼓,而且正站在爆发式增长的风口浪尖。最近几个月的数据简直令人瞠目:TVL增长超过200%,日交易量稳居公链前列,DeFi流动性利用率高达3.17倍。... ...[详细]